备份的概念

2019.11.17 BoobooWei

[TOC]


为什么要备份

服务器维护的工作永远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,那就是备份。正所谓,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。从事数据库相关工作一样永远都不要忘记一个重点:备份。因为,有了备份,我们就什么都不怕。出了任何问题(当然,我们善意的希望永远不要出什么问题),只要我们手上有完整的备份,那就有机会恢复回来。

2017年 1 月 31 日晚上恐怕是知名程序源码代管服务网站 GitLab 最长的一夜,因为一位工程师的疏忽造成大量资料流失,而又发现所有备份方案都无效而崩溃。

300GB 的资料被删到只剩下 4.5GB。而最后一个潜在可用的备份是 6 小时前手动操作的,一时之间连网站都连不进去了。根据该公司 Google docs 的维护纪录在最新的讯息提到:“这个事件影响了网站数据库(包括 issue 问题和 merge requests 合并请求),但不影响 git repos(git 版本管控档案库和 wiki 服务)。”

由于不是所有资料都遗失了,所以对用户来说还是稍感安慰,但是该文件在“遇到的问题”(Problems Encountered)小节里,最后总结:

“因此,换句话说,部署的 5 个不同备份/还原技术中,没有一个能可靠地工作或第一时间还原回来,我们只能从 6 小时前有效的备份还原。”

亡羊补牢为时不晚,GitLab 展现诚意以 YouTube 直播与 Twitter 将讯息公诸于网络,但是看来 GitLab 必须非常努力,才能挽回客户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。对其他依赖资讯科技的公司而言,相信这也是很好的借镜。

2017-01-14 炉石传说罕见数据库事故!丢失30%数据,时间经纬如下:

  • 1月14日15:20开始,数据库由于供电异常中断,数据损坏。
  • 接着数据库带病工作2天。
  • 1月16日凌晨开始进行修复维护。
  • 1月17日下午,维护时间超过30小时,数据“修复”失败,丢失数据超过30%,接着发出故障公告。

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
嗯。其实你肯定看不到真实原因了,我只是在告诉你架构和维护的基本知识。

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。

老杨是运维界的老司机,而据了解涉及的库可能是Oracle,我们来看看从这个角度来分析,问题可能在哪些地方。

同时有双机热备+异地容灾,当然还应该有备份(哦,公告里说,备份数据也损坏了!),数据还是丢了30%,这又中了墨菲定律!

那么这个架构的问题在哪里?

从我的经验来看,这本身的架构有问题:

  1. 备份几乎应该是假的!別懵,难道你家的所有数据库最近3个月做过恢复演练么?没有做过,就有可能是假的!书到用时方恨少,数据要恢复时方恨没有做演练!
  2. 双机热备(或者是RAC)+异地容灾,对于一个想当然的情况来说,是可以的。但是,在16年的Salesforce文章中我就提过,你还是图样图森破了。你至少应该再搭建个DG,延时应用。如果你真做了就不可能丢失30%数据!

绝大部分的供电突然中断,导致的数据库故障,都是相对容易能解决的。极端情况下,可能要丢一部分数据,但绝不至于30%。

那么,唯一的可能原因,就是人为误操作了!

炉石传说这样的数据库架构,在银行、在运营商、在保险公司,并不少见。但是,如果这样的30%数据丢失,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公司里,恐怕不只是DBA、运维负责人会没有年终奖,公司总裁都得下课吧!

———摘自《 漫谈程序员(二十)炉石传说罕见数据库事故!丢失30%数据,疑似误操作?

备份的分类

  1. 分类:冷备(俗称备份)、热备(俗称冗余)、异地灾备
  2. 冷备(俗称备份)的分类:
    • 物理备份、逻辑备份
    • 完全备份、增量备份、差异备份
      • 在线(热)备份、温备份、离线(冷)备份

什么是俗称的“备份”

俗称的备份,在学术分类上称为“冷备”

俗称的冗余,在学术分类上称为“热备”,例如双机热备

备份已经成为所有DBA的必修科目,到底什么是备份恢复呢?简单的讲:备份,就是把数据保存一份备用;恢复,就是把保存的数据还原回去。

当服务器出现故障需要修复,或者数据破坏需要恢复,又比如系统宕机、硬件损坏、用户错误删除数据等场景,都是需要借用备份才能执行恢复。

备份是备份,冗余是冗余。概念不一样,备份是将数据以隔离的方式保存,将备份的数据放在其他地方,原来的数据被上修改,备份的数据不会变更。也就是说备份出来的数据不会因为原数据的改变而改变,这样就比较安全。但是备份的缺点是,他不是瞬间还原,备份在还原过程中是有耗时的,他不是瞬间还原,例如,我们有几百个G的文件要还原回去,慢慢拷吧,几个小时。冗余不一样,他是热备,能够瞬间恢复。主服务器/从服务器,主服务器坏掉,从服务器就顶上工作,所以冗余在可用性上来讲,恢复的速度上来讲,比备份来的快,但是冗余有他的缺点,备份有他的优点,比如我们作主从同步,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数据都一样的,如果主服务器上有人错删了一个表,我们把这种操作称为误操作,那么从服务器也会发生误操作,所以呢,冗余不能解决人为的误操作,而备份可以解决。冗余他能解决硬件故障,但是误操作无法解决,备份不是瞬间还原,但是既可以解决硬件故障又能解决误操作,他们各有优劣点,而真实的线上生产环境是两种方法一起使用,既有冗余环境,又有周期性备份,管理员要周期性地进行备份,同时有多台服务器作冗余。

备份 定义 优点 缺点
备份(冷备) 将数据以隔离的方式保存 解决硬件故障,误操作 不是瞬间还原
冗余(热备) 人为地增加重复部分,其目的是用来对原本的单一部分进行备份,以达到增强其安全性的目的,构建冗余的环境 恢复速度快 解决硬件故障,误操作无法解决
冷备的两大要素

实际上有两类一致性需要考虑:数据一致性和文件一致性。

  • 数据一致性:备份数据在指定时间点一致
  • 文件一致性:确保文件在磁盘上一致
  • 服务可用性:数据库是否可以读写,既能读也能写才是服务可用。

当我们在备份数据的时候,如果有人在修改表的内容,那么我们备份出来的数据可能就会有问题,备份出来的数据可能不是我们要的时间点。比如我需要将4点这个状态的数据备份,从4点开始备份一直到5点结束,在这个过程中,有人在4.30修改一个数据,假设是将A员工的工资从4000改为5000,那么我们最后备份出来的数据到底是几点的状态就未知了。如果4.30的时候已经备份过A员工了,那么我们备份出来的A员工的工资就还是4000;如果4.30的时候还没有备份到A员工,那么我们最后备份出来的A员工的工资就变成5000了。这就是数据不一致的情况,那么我们如何来保证数据一致呢?

逻辑备份和物理备份

逻辑备份包含逻辑数据,例如表和存储过程。您可以使用Oracle数据泵将逻辑数据导出到二进制文件,然后可以将其导入数据库。数据泵命令行客户端,expdpimpdp使用DBMS_DATAPUMPDBMS_METADATAPL/SQL包。

物理备份是用于存储和恢复数据库的物理文件的副本。这些文件包括数据文件,控制文件和存档的重做日志。最终,每个物理备份都是将数据库信息存储到另一个位置的文件副本,无论是在磁盘上还是在磁带等脱机存储介质上。

物理备份是任何合理的备份和恢复策略的基础。在许多情况下,逻辑备份是对物理备份的有用补充,但如果没有物理备份,逻辑备份不足以防止数据丢失。

完全备份、增量备份、差异备份

当数据量很庞大时,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做定期的增量或差异备份。他们之间的区别有点容易让人混淆,所以先来澄清这两个术语:

差异备份,是对自上次全备份后所有改变的部分而做的备份;
增量备份,是从任意类型的上次备份后所有修改做的备份;

例如,假设每周日做一个全备份。在周一,对自周日以来所有的改变做一个差异备份。在周二,就有两个选择:备份自周日以来所有的改变(差异),或只别分自周一后所有的改变(增量)。

增量和差异备份都是部分备份:它们一般不包含完整的数据集,因为某些数据几乎肯定没有改变。部分备份对减少服务器开销、备份时间及备份空间而言都很合适。尽管某些部分备份并不会真正减少服务器的开销。例如Percona XtraBackup和MySQL Enterprise Backup,仍然会扫描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块,因而并不会节约太多的开销,但它们确实会减少一定量的备份时间和大量用于压缩的CPU时间,当然也会减少磁盘空间使用。

不要因为会用高级备份技术而自负,解决方案越复杂,面临的风险也越大。要注意分析隐藏的危险,如果多次迭代备份紧密地耦合在一起,则只要其中的一次迭代备份有损坏,就可能导致所有的备份都无效。

增量备份的缺点包括增加恢复复杂性,额外的风险,以及更长的恢复时间。如果可以做全备,考虑到简便性,我们建议尽量做全备。

不管如何,还是需要经常做全备份——建议至少一周一次。你肯定不希望使用一个月的所有增量备份来进行恢复。即使一周也还是有很多的工作和风险的。

在线(热)备份、温备份、离线(冷)备份

如果可能,关闭Oracle做备份是最简单最安全的,也是所有获取一致性副本的方法中最好的,而且损坏或不一致的风险最小。

尽管如此,让服务器停机的代价可能比看起来要更昂贵。即使能最小化停机时间,在高负载和高数据量下关闭和重启Oracle也可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。因此,必须要设计不需要生产服务器停机的备份。即便如此,由于一致性的需要,对服务器进行在线备份仍然会有明显的服务中断。

  • 离线(冷)备份:备份过程中,服务中断
  • 温备份:备份过程中,只能读不能写
  • 在线(热)备份:备份过程中,服务正常使用

冷备和恢复的工具

  • exp/imp
  • expdp/impdp
  • RMAN

热备的架构

异地灾备的架构